你好,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
背景:
阅读新闻

琅琊丁氏人物传

[日期:2010-02-27] 来源:  作者: [字体: ]

监生
  jiànshēng
  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。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,司天监也有监生。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(807)置东都监生一百人(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)。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,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。清入监肄业的有贡生(即“贡监”,包括岁贡、因贡、副贡、拔贡、优贡、例贡)、监生(恩监、优监、荫监、例监)、官生(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)、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、及满州勋臣子弟、先贤后裔等。乾隆以前,考课很严,后渐成虚文,生徒不常在监读书。同治与光绪初年,稍有起色,旋又废弃。清后期捐纳监生泛滥,此类监生多以之求官,监生之名,遂为人贱视,与往日状况不同。
  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。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。明代监生分为四类:举监、贡监、荫监、例监。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,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。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。洪武初规定,凡天下府州县各学,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。后来名额略有变更,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,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,往往是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,所以监生成绩差劣。至孝宗时期,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,每三、五年再行选贡一名,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、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。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。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,财用不足,平民纳粟于官府后,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,故又称民生。至清代,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。监生有四类:恩监、荫监、优监、例监;贡生有六类:岁贡、恩贡、拔贡、优贡、副贡、例贡。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,后来仅存虚名,一般未入府、州、县学而欲应乡试,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,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,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。痒生既秀才
按明清两代的规定,读书人要挤进官僚阶层,首先得参加“童试”,应试者不论大小,皆称“儒生”或“童生”,录取后称“生员”,又名“痒生”,俗称“秀才”、“茂才”,取得秀才资格方能正式科举。正式科举分“乡试”、“会试”、“殿试”三级。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,称“大比”,因通常在阴历八月举行,故又称“秋闺”,考中者称“举人”,其第一名称“解元”,第二名称“亚元”。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礼部举行,故又称“春闺”,考中者称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“会元”。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,分“三甲”录取,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“状元”,第二名称“榜眼”,第三名称“探花”,合称“三鼎甲”,二甲若干名,赐进士出身,第一名称“传胪”,三甲若干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如果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,连获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则称为“连中三元”,只有取得进士资格,才能被任命为中央机构的部属成员或地方的行政官吏。    第十八世 礼监(第30支)
    议叙五品衔。
    第十八世 丕照(第49支)
    字雪航。候选知县。
    第十八世 明照(第49支)
    字少岩,号焕东。候选知县。
    第十八世 宣照(第49支)
    字小初,号德兰,监生。公精史学、经学,能背诵注解,有过目不忘之才,拜欧阳正为师,深得精髓,善诗调,因科举制度,未得展其志。
    第十八世 云燕(第49支)
    字史瞻,监生。公才气纵横,豪放不羁,光明磊落,少年府考时遇同考生窃注,问之,因家贫父严,行前谓落第不必回乡,公惜之赠白银五两,并壮其志,后各均得其志。
    第十八世 超燕(第49支)
    字迈千,号叔升,监生。公性豪放,任侠尚义,赤面长鬓,豁达大度,晚年精研歧黄及大六寅术数,行医数十年,附设医药救治贫穷乡里,多感德政,每有礼谢者均拒收受,曰:“吾尚能温饱,并非为此而谋利也!”因此,远近乡人更咸表敬之,著有《伤寒论》。
    第十八世 芑燕(第49支)
    字少岩。光绪丙戌科副贡。公因父葬丧未仕,兼二弟、三弟、四弟均居四川,家事繁重,除掌理外,并设讲学,有门生七
人,王光普、王砚生、王香普等人。母由四川回籍,患痺湿,难于行动,自是随母居,终年伺候,晨昏饮食汤茬,从未让他人料理。伦常纲纪,为世人称颂。公恃学多才,经书诗词冠于一方,书法右军,尽得深奥,求书者纸积如山,周围各县富绅求作祭文,碑铭及点注者不暇应酬,一生著作悉被五省联军败兵摽掠家宅时焚毁。民国初,被举南石门练长时有匪首野猪者绑架地方,被擒获,公导以正义,相与约之:“改过迁善,弃邪归正,若不从,再被擒获即无饶免。”假解送县城,途径柳林镇而义释之。从此,百里之内再无匪患,以此可查感化之功胜于希伐也。民国十三年春荒,遍地饥饿待救,公联合富族,商借贷款,自大连港购进高梁两轮船赈济,约秋收,无息归还,时民众免于饥难。县长边渡春除禀报省上外,专诚登门拜谢,赠匾表扬。是年,亦欠秋收,多数无力归还,所欠购粮巨款,公独担之,禀母 焦戈庄田六十亩,得以偿还。公一生忠孝仁爱,惠及四方,乡民感戴,老幼景仰。民国二十三年末,公病重,思念子侄,手持道堉照,亢谓:“何不归来。”道堉住东厢房,伯侍祖母住上方,道堉天天跟随伯父左右,伯爱戴道堉视同己子,惜身在边疆,不得一见慈颜,空负抚育,有负期望,毕生憾事,思及悲痛。
    第十八世 昌燕(第49支)
    字师汝,号剑虹居士。。光绪辛卯赐进士及第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。光绪二十九年诏试经济特科第二等第四名。初任四川大竹县知县。到任时,见地方荒灾,饥民仆路边,夫卖妻,母食婴儿者形成人间悲剧。公谒前任曰:“灾民毙,应速谋救。”前任曰:“不奉圣谕,谁敢开仓,招致灭族之祸!”公曰:“待有圣旨,民皆饿死,国家要我辈何用!”前任愤然曰:“余敢开仓,余即时交印可乎?请考虑之!”公亦愤然,请即交印,曰:“吾身家性命不劳关注!”印交出后,随召集士绅组织放赈,县吏惊惧,相顾失色,公则泰然,旋即奏禀内阁。李文襄公见禀,亦显慌恐,面奏圣聪,展示,显露笑容,硃笔批:“为人不敢作而作之,明断果毅,忧患忧民,奇功可嘉,饬两川总督赵尔丰查明,据实上奏,前任去职,应速捕查办!”
    公在四川大足县任内,有流匪于蛮子,假两千民众到处掠夺,县沿隘混乱,公亲率军民围剿半年,局势安定,匪患平息,为总督赵尔丰重视,升两川总督,诏除军机处主事。光绪三十二年,父丧旨丁忧回籍。宣统二年,复起用升烟台道员,挂牌不久,清帝退位,公亦归隐。宣统三年(1911年),辛亥革命起,公参与 帝制,任山东省议会议员,诸诚团防团长兼防御会会长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五月,伪满洲国内阁郑孝胥遣专使邀请出山孝忠前朝,他断然拒绝。二十六年(1937年)冬,日寇侵华陷诸城,抱病拟速去南京慨陈救国方略,疾呼抗战,然病笃溘然而殁。年七十岁。
    第十八世 建斗(第51支)
    恩贡生,候选直隶州州判。
    第十八世 辰斗(第51支)
    诰赠奉直大夫、盐大使,加五级。
    第十九世 缙臣(第30支)
    江苏候补五品大夫。
    第十九世 嘉平(第51支)
    监生,府经历衔。

 

注释:

庠生既秀才
按明清两代的规定,读书人要挤进官僚阶层,首先得参加“童试”,应试者不论大小,皆称“儒生”或“童生”,录取后称“生员”,又名“庠生”,俗称“秀才”、“茂才”,取得秀才资格方能正式科举。正式科举分“乡试”、“会试”、“殿试”三级。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,称“大比”,因通常在阴历八月举行,故又称“秋闺”,考中者称“举人”,其第一名称“解元”,第二名称“亚元”。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礼部举行,故又称“春闺”,考中者称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“会元”。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,分“三甲”录取,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“状元”,第二名称“榜眼”,第三名称“探花”,合称“三鼎甲”,二甲若干名,赐进士出身,第一名称“传胪”,三甲若干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如果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,连获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则称为“连中三元”,只有取得进士资格,才能被任命为中央机构的部属成员或地方的行政官吏。

 

监生
  jiànshēng
  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。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,司天监也有监生。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(807)置东都监生一百人(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)。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,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。清入监肄业的有贡生(即“贡监”,包括岁贡、因贡、副贡、拔贡、优贡、例贡)、监生(恩监、优监、荫监、例监)、官生(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)、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、及满州勋臣子弟、先贤后裔等。乾隆以前,考课很严,后渐成虚文,生徒不常在监读书。同治与光绪初年,稍有起色,旋又废弃。清后期捐纳监生泛滥,此类监生多以之求官,监生之名,遂为人贱视,与往日状况不同。
  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。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。明代监生分为四类:举监、贡监、荫监、例监。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,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。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。洪武初规定,凡天下府州县各学,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。后来名额略有变更,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,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,往往是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,所以监生成绩差劣。至孝宗时期,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,每三、五年再行选贡一名,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、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。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。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,财用不足,平民纳粟于官府后,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,故又称民生。至清代,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。监生有四类:恩监、荫监、优监、例监;贡生有六类:岁贡、恩贡、拔贡、优贡、副贡、例贡。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,后来仅存虚名,一般未入府、州、县学而欲应乡试,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,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,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。

收藏 推荐 打印 | 录入:丁兆环 | 阅读: 次 
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1)
表情: 姓名: 字数
点评:
       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第 1 楼
* DjJune建君 发表于 2010-2-28 0:24:13
我叫丁建君,我父亲是“守”字辈。现住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县(市),北京正东。记得先祖说是从山东迁居过来的。我想请诸位帮查一下大概是哪一辈的。顺便知道自己下一辈怎么排。多谢。
回复 支持 (27) 反对 (22)
热门评论
* DjJune建君 发表于 2010-2-28 0:24:13
我叫丁建君,我父亲是“守”字辈。现住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县(市),北京正东。记得先祖说是从山东迁居过来的。我想请诸位帮查一下大概是哪一辈的。顺便知道自己下一辈怎么排。多谢。
回复 支持 (27) 反对 (22)